2024年以來,長沙鎮農業農村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及中央、省、市、縣有關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雙聚雙高”作風效能建設提升為保障,以“爭先進位求突破、跨越趕超當先鋒”為要求,有力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一、年度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堅持項目為王,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一是富鹽菌菇項目(二期):已完成項目規劃設計,向縣農業農村局備案,并就產業激勵向農業農村局提交申請獲批。擬光伏項目獲批后,二期菌菇與光伏同步施工,正在溝通協調菌菇一期在全縣先行驗收,可爭取菌菇二期先施工。二是濱海文蛤凈化項目(2024-2025):已制定項目可研報告,并與縣供銷總社溝通,擬納入明年縣供銷社獎補計劃。就村產業發展規劃會商契機,初定文蛤凈化新選址,待進一步論證。三是北坎千畝蔬菜大棚基地提檔升級項目(2024-2025):通過清理部分溫棚,引進甜瓜、小番茄、西瓜品種種植,推動投資部分低端棚升級改造,同時確定提檔升級及物流倉儲區域,并指導村就近改善交通狀況,確保上貨期間不影響來往人群交通出行。四是陸河村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將390畝坑塘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25兆瓦的光伏發電設施及配套工程建成后,預計每年提高村集體收入50萬元。五是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基地項目:該項目以“規模化養殖、 標準化配套、企業化管理、綠色化發展”為目標,實現村級產業轉型升級。
(二)聚力示范引領,掀起和美鄉村建設熱潮。一是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北坎村(2023年建成)、陸河村、長堤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方案已通過市縣審核,待省級批復后從速推進。二是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濱海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已形成整體提檔升級規劃思路,并制成全村尤其是北側三角形區域的土地資源及固定資產利用現場圖,初步制定一期、二期分步實施方案。四橋村、北坎村(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要圍繞示范村創建中的產業發展短板等問題,做好謀劃對接工作。盡管根據目前掌握信息,今年有很大可能取消市級示范村培育,但仍會以其他項目申報的形式開展創建,因此籌備申報工作仍要按計劃推進。三是農村公共空間治理縣級試點打造。長堤村已按序時完成公共空間治理中所羅列的全部工作,一季度考核成績全縣第一,我鎮順利承辦全縣公共空間治理一季度現場會。四是省級綠美村莊建設。對照創建標準,陸河村完成綠化指標的建設,通過縣級初驗后,8月份完成材料申報。
(三)狠抓穩產保供,深化強村富民集成改革。一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通過調研各村村集體經濟拓展及增長空間,摸排各村資產資源,謀劃產業發展方向,形成產業發展一覽表。計劃全年實現村營收入2579.96萬,上半年賬面營收968.74萬元,完成比例37.55 %。二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行動,做好和諧家庭農場、吉優食品等綠色農產品申報工作。三是持續抓好農業安全。聚焦種子質量和品種權保護、農資質量、農產品質量、耕地保護、家庭農場等重點領域,全覆蓋檢查各類生產主體。持續深化農機安全監管,聯合公安等部門組織開展上道路拖拉機專項治理行動。
(四)強化系統推進,促進水利工程提質增效。一是河道整治及水系貫通工程。上半年加大了三級河道管護力度,對衛海豎河開展全線清雜、整坡、綠化,對衛海中心橫河長堤段全線鋪草皮綠化及補木樁進行了提檔升級。對景觀河富強河加強岸坡整治,實施退界整改,更好優化了生態環境。在北坎、富鹽村試點使用排水溝分隔退界,同時對幸福河開展退界整改,并在港城段試點使用人行道分隔帶退界。一系列創新舉措給老百姓提供了安全、舒心的河道環境,也進一步鞏固了河道水環境治理成效,改善了河道水生態的平衡。二是河長制工作。各級河長能夠按照各自的巡河計劃自覺巡河,做到條條有人管,治水有擔當,切實加強了河道管理與維護。全力推進了“兩違四亂”整治工作,消除了行洪安全隱患,確保水系通暢、安全度汛。三是水利安全生產及防汛抗旱防臺工作。鎮、村切實加強領導,層層壓實責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決克服了麻痹大意和僥幸心理。
二、存在問題
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我鎮鄉村振興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體量小且不強,缺乏支柱產業。長沙面積小,土地資源緊缺,水產養殖面積相對較大,農村用地碎片化、無序化、低效化的情況還存在,土地流轉水平也不夠高限制了高效農業項目的發展,且海洋漁業仍然處于傳統的養殖和捕撈為主,海洋食品加工處于低端水平。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增收渠道不多。近年來,積極探索有效形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村集體經濟仍存在總量偏小、發展不平衡、造血功能不強、收入持續性不穩定等問題。我鎮村均集體收入在全縣處于前列,但對標蘇南地區差距很大,憑借傳統的發展模式,很難適應“總量要大、增幅要高”的新標準、新要求,且集體經濟的增長缺乏可持續性。
三是農村人居環境欠帳較多,情況不容樂觀。近年來,我鎮通過示范創建、工程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取得明顯改善,連續幾年評估全縣第一,但在全市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評估僅去年第2,基本處于7名左右,因此農村宜居生活環境的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安排
農業農村條線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查短板、找原因、謀思路,定措施、抓落實、促提升,奮力奪取“三農”工作“全年紅”。
(一)以深化農業創新融合為抓手,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品牌創立。積極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市級以上家庭農場;做好農產品“兩品一標”認證;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民。二是抓項目建設,助推農業經濟高效發展。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吸引更多優質農業項目落戶我鎮,做好跟蹤服務工作。重點做好富鹽菌菇二期、濱海文蛤凈化、北坎大棚升級、陸河漁光互補、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基地等項目,同時關注已建成的農業項目,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助力農民致富增收的同時,大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三是綠色農產品申報:推進三家存量和三家增量的申報,與縣級對接,盡快完成去年三家存量的產品復檢,推動今年三家增量的縣級初審。
(二)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為抓手,高標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高質量通過2023年市、縣示范村、先進村培育的基礎上,打破鎮域發展壁壘,實現高標準農田、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及生態河道、糧食安全示范區等涉農項目資源共享,將農業產業化項目、各級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銜接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集中推進等串聯成線、提質擴面,凝聚資源要素合力,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形成以產業為支撐,農(漁)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二是推動全域公共空間治理。長堤村在完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下半年,將著重圍繞長效管護(運用好與郵儲銀行聯合開展的“積分制”活動)、資產資源(41.24畝林地轉一般農用地,發展設施農業;6套民宅掛網發包;海堤林業站約20畝地委托管理;村域內部分耕地平臺流轉)、產業發展(對接謀劃2025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跟蹤區安徽凈化硅項目,做好稻殼倉儲服務對接),做足村集體增收文章。組織已開展試點工作的村長效管護,其余村居推動開展治理工作,重點清理、排查屬于村組集體所有的水面、灘涂、荒地以及通過各類土地整治(增減掛鉤、占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溢出的土地進行治理,切實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三是持續改善人居環境。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工作為牽引,以繼續保持全市前列、全縣第一為目標,以梯次培育、擴點帶面為抓手,以長效管理、持續提升為路徑,努力推動我鎮人居環境再上新臺階。
(三)以強村富民集成改革為抓手,高水平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一是推進組團發展、連片增收。通過探索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等措施,開展“組團發展·連片增收”行動,實行“一個村、一條計策、一個項目、一個領導掛鉤、一個部門結對”機制,將產業發展藍圖落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完成2024年各村村營收入任務及可持續經營性收入年增幅達10%以上的考核指標任務。二是強化村級“三資”管理。根據上級部門要求,結合本鎮實際,進一步細化并完善《長沙鎮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結合《長沙鎮村民委員會財務管理制度》(長政發〔2021〕5號)文件,嚴格執行。配合上級完成各鎮(區、街道)“三資”互審,及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三是規范農村產權交易。村級所有集體資源(含土地流轉)、資產項目的發包,都必須通過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實現線上交易,確保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應進必進”。
(四)以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為抓手,高要求推進農業農村防災減災。一是堅決守牢農業農村安全底線。全面開展農業安全大檢查和安全管理大提升,高質量推進家庭農場、農業機械等整治等工作,強化閉環機制要求,常態化落實督導檢查機制;二是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深化達標合格農產品亮證行動,嚴格督查落實高風險品種治理工作。三是全面加強工程安全及汛期防控。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則,抓緊做好洋口運河塌方段處置,積極配合縣局做好衛海豎河等8座拆壩建橋的水系貫通工程工作。當前已經進入主汛期的關鍵時刻,在前期排查整治的基礎上,對流域性行河道、重要堤防及閘站,完成分級分類體檢檢測;對險工險段、病險閘站、河道行洪障礙、淤堵涵洞、害堤隱患、長期未運用工程等薄弱環節,再排查、再整改、再落實,確保逐一消險、動態清零,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成災之前。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消險的,要嚴格落實應急度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