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規范辦學為底線,鞏固提高“雙減”工作水平;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關鍵,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核心,全面增強文化育人功能;以“三創建一打造”為抓手,堅持創新發展,推動實現教育公平,構建新時代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如東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標
(一)堅持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拓寬德育渠道,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深入實施《如東縣中小學(幼兒園)“情感德育”三年行動規劃(2022-2024)》,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等各個環節,貫穿學校教育各領域。強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切實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導學校將德育活動與教育教學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做到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德育網絡,注重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
(二)堅持五育并舉,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精神,根據江蘇省教育廳等六部門印發的《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實施細則(試行)》,科學修訂縣域評價辦法。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引領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組織教學,規范作業管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確保學生省市學業質量監測、中高考成績繼續保持省市前列,學業合格率95%以上。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確保文化課、體藝、勞動、綜合實踐、科技、健康教育等課程開設率100%。加強課后服務管理,改善學校課后服務條件,打造青少年宮雙休日托管服務升級版。建設免費線上優質教育資源,科學組織學生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重視考試管理,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綜合素質評價優良率95%以上。重視困境兒童、問題學生,確保幫扶率100%。重視學生近視防控,確保學生近視率整體下降1~2%。重視學生體質發展,確保學生健康測試合格率95%以上,優良率50%以上。
(三)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根據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現場評估反饋意見和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縣的創建要求,進一步優化規劃布局,推動如東高中新校區和新建學校(幼兒園)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推動普惠民辦幼兒園全部回購為公辦,建立城鄉一體的區域教育發展機制,從根本解決城鎮學校超班額問題。指導各中小學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各幼兒園按照普及普惠示范縣的創建要求,進一步完善游戲化課程體系建設,提升學前教育教學水平。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9%以上,創建市優質幼兒園3所,省優質幼兒園占比超90%,公辦幼兒園占比超95%。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占比超85%,適齡健康兒童按時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鞏固率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9%以上,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與戶籍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100%。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占比100%,高中階段入學率99%以上。
(四)堅持文化育人,提高學校文化建設水平
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確立文化建設在學校發展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學校文化建設要堅持歷史與時代的統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現象與內涵的統一,堅持共性與特質的統一,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學校文化建設要有清晰科學的辦學理念,有持續合理的辦學目標,有穩定匹配的“一訓三風”,有充分彰顯的學校精神,有文化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有全面支撐的制度設計,有系統關聯的文體活動,有常態長效的課程體系,有高度引領的教育科研,有廣泛影響的文化認同。尤其在制度文化建設上,要堅持依法治校,健全學校章程和管理制度體系,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環境。追求精致管理,彰顯人文關懷,培養師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學校的管理水準。學校文化建設要堅守學校精神品質、育人目標,挖掘學校文化特質,創新學校文化的呈現方式,強化大文科環境建設,積極打造新時代學校文化建設新樣態,建設“有文化”的學校。
(五)堅持創新發展,爭創教育高質量發展如東模式
隨著教育跨越規模擴張階段,邁進以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為核心的新的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更加突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堅持創新發展,以“三創建一打造”為要求,積極推進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教學改革和學校特色品牌建設,積極打造學校辦學特色,重視課程建設,拓寬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涵,培育個性獨特的辦學氣質。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學校管理體系的現代化,要用科學的思想、前瞻的規劃重建學校管理機制、管理體系。主動迎接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的變革,重視引導師生加強新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推動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服務課堂教學改革。以高品質高中和新優質學校創建為契機,以更高水平的創新驅動,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三、重點工作
(一)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縣創建。繼續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縣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學前教育優質普惠水平。組織指導碧桂園幼兒園、三盛幼兒園、惕安幼兒園創建市優質園。繼續推進解放路幼兒園、青年公園幼兒園、河口鎮中心幼兒園、苴鎮中心幼兒園、沿海經濟開發區幼兒園、曹埠鎮惕安幼兒園等新建擴建項目建設,增加優質普惠資源供給。推動農村民辦園回購工作,力爭將所有改制的民辦幼兒園全部回購為公辦。積極申報省區域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努力架構區域課程框架,以共同體為載體,進一步提升課程游戲化建設水平。試點創新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積極申報南通市幼小銜接、課程游戲化優秀項目,促進幼小銜接科學、規范,課程游戲化整體質量提升。修訂完善幼兒園綜合評估標準,加大內涵建設評價力度,開展評估督查活動,依法依規辦園治園,提升管理水平和保教質量。完善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推進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積極穩妥組織好幼兒園招生工作,確保所有適齡幼兒按時就近入園。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為2~3歲幼兒開展托育服務。
(二)鞏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成果。堅持規范辦學,認真執行國家課程方案,開齊上足各類課程。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隨意提高教學難度,不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違教育規律的競賽和不當競爭,不占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或集體補課,不擠占體育課、藝術課、勞動課、心理健康課(青春期教育)、綜合社會實踐等教學時間。積極推進“雙減”舉措落地生效,嚴格“五項”管理,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推進義務教育招生平臺建設工作,規范招生和學籍管理,嚴格控輟保學。堅持問題導向,對標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現場評估的問題清單,分解任務,落實責任,查漏補缺,以教育共同體為依托,發揮“新優質學校”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以推進重點工程建設為手段,進一步消除縣鎮學校超班額現象,以更優發展狀態迎接國家級驗收。
(三)推動實施高中發展提升計劃。為更好適應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各高中要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加強教師培訓,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各高中要積極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完善選課走班、綜合素質評價和學生發展指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農業農村資源,加強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要以如東中學異地新建和第一高中創建為契機,優化高中布局調整,提升高中辦學條件,全面化解超班額,合理控制高中學校規模。進一步加強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實驗設備與信息化教學條件建設和使用培訓,更好服務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各高中實施好國家助學金和免學雜費政策,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四)構建特殊教育全納融合發展體系。為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構建完善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縣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服務為補充的特殊教育體系,開展特殊兒童排查、教育診斷評估及入學安置工作,確保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8%以上。辦好縣特殊教育學校,落實相應的政策待遇,提升服務能力,積極發揮特殊教育的示范引領和指導服務功能,加強融合教育指導,努力提升融合教育質量水平,促進殘障學生的健康發展。縣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為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開展“送教上門”服務。推進融合教育,建好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加強專兼職融合教育師資培訓伍,按特殊教育標準撥付隨班就讀學生公用經費,提升融合教育實施保障水平。
(五)建設“情感德育”品牌優勢。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如東縣中小學(幼兒園)“情感德育”三年行動計劃》為載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慣性,創新德育過程性評價辦法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類教育的德育目標要求,將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借助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開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文化,增強“四個自信”;借力班會課評比、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德育管理者培訓、德育領銜人培養對象團隊建設等活動,提升德育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素養;加強學生團隊建設,發揮學生自治作用;加強重點學生的幫扶工作,嚴格控輟保學,細化輟學、休學學生管理。創新家長學校建設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機制,推進“情感德育”高效實施。
(六)強化體衛的基礎地位。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嚴格執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認真做好學生體質監測、視力提升工作,每學期監測學生視力不少于2次,建立學生體質測試、視力健康檔案,確保學生體質合格率95%以上,優良率50%以上,近視率每學年至少下降1%。優化體育家庭作業制度,實施體育課布置作業制度,探索體育課“菜單式”作業設計,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完成階梯式的運動成長;要強化體育傳統項目、縣隊校辦項目和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大力發展校園足球運動,組織體育類專項社團活動,培植體育健康示范學校,重視體育新苗和體育特長學生培養;要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完善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強化學校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引導和傳染病防控工作,尤其是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實施季節性傳染病預警機制,嚴防突發衛生群體性事故發生;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工作。
(七)實施藝術教育提升行動。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指導,進一步強化落實學校美育育人功能;嚴格落實藝術課程計劃,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探索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融合研究,以藝術課程為主體,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開齊上足教好藝術類課程,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書法教育;注重教學改革,逐步形成“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如東教學模式;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引領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技能;重視培養優秀藝術人才工作,力爭在各級藝術競賽中有新的突破;加強對藝術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注重高品質社團建設,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健全藝術教育督導制度,做好國家義務教育美育質量監測工作,公布監測結果;完善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扶機制,實現區域發展聯動效應。
(八)構建勞動教育實施體系。以《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為指導,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推進勞動課程實踐化、校內勞動常態化、家庭勞動經常化、社會勞動多樣化,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和評價機制。科學構建勞動教育清單、優化勞動教育課程設置,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注重學科教學滲透,開發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教育與紅色基因傳承、綠色生態文明、高新科技、現代農業、文化深度融合,利用課后服務開發家政、烹飪、手工、園藝、種植、非遺等勞動技能培訓與展評實踐類拓展課程,統籌設計勞動教育項目,開辟校內外實踐基地,發揮勞動教育優秀基地學校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組織實施中小學勞動周,舉辦“勞模大講堂”、勞動成果展示、勞動技能競賽等技能與勞動展示的交流活動,創新勞動教育方式,增強勞動教育吸引力;建立家校社合作機制,共同實施勞動教育。
(九)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根據教育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精神,認真落實《如東縣中小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相關人員為成員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建立以專兼職教師和班主任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堅持“適時、適當、適度”原則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理解性、愛情和婚姻的關系,了解婚姻和生育相關知識及法律法規,能夠有效預防和應對性騷擾與性侵害,減少青春期違法犯罪的發生。
(十)提高校本課程設施水平。積極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校本課程品質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切實加強校本課程的管理,建立領導組織,實行校長負責制,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小組,配備專兼職教師,制定相應的開發、設施、管理、考核和評價制度。校本課程開設堅持“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理念,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把校本課程的特色創建作為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研學基地的課程資源,依托省課程基地、省基礎教育成果獎等項目,通過申報創建工作,培植一批品質課程、典型學校,以點帶面,實現以項目及課程建設帶動學校特色內涵發展的目的。校本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各學校、幼兒園不得引進、使用境外課程(教材)。
(十一)常態開展文明創建等活動。組織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活動,積極創建文明校園,鞏固文明創建成果;組織開展以生態環境教育、國防安全教育、秸稈禁燒禁拋等為內容的專題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環保意識、國家安全意識等公民素養;組織學習《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開展全國第26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系列活動,提升全縣語言文字規范化使用水平;組織開展省市綠色學校、科技特色學校創建活動,為學校提供特色發展的機遇;組織教育機器人、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生“小巧手”比賽、廚藝大賽、創意編程和智能設計比賽以及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