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袁嘉翊 朱海城)新學期伊始,如東縣實驗小學三年級美術課堂上,一本攤開的人教版美術教材吸引了師生們的目光——第二單元第2課選用的農民畫《其樂融融》,落款“高金梅”三個字格外熟悉,讓熟知她的人倍感親切。
這幅描繪家庭祝壽場景的作品,正是出自該校美術教師高金梅之手。從2020年創作“與黨同壽”的初心,到登上《人民日報》、入選全國畫展,再到如今走進千萬學生的課本,這幅畫作的“進階之路”,不僅是一位基層美術教師的成長見證,更折射出如東縣從校園美育到縣域文化傳承的深層探索。
一畫載情
從生活暖意到國家級認可
“最初構思時,腦海里浮現的是小時候給祖輩們祝壽的場景?!被貞洝镀錁啡谌凇返膭撟鳉v程,47歲的高金梅眼神里滿是溫情。
2020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高金梅將“家庭祝壽”與“家國情懷”巧妙融合,為作品定下“與黨同壽、九九歸一”的內核。畫面中間,三代同堂圍坐圓桌為老人慶生,晚輩遞果、梳頭的細節盡顯孝道;四周將中國夢、科技興國、城鄉建設等時代元素融入其中,圓形房屋設計既含有“團圓”之意,又呼應“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高金梅融合剪紙與農民畫手法,以質樸筆觸傳遞生活本真,摒棄專業繪畫的“光影調和”,用“主觀情感”主導色彩,追求直觀視覺沖擊力與吉祥寓意。人物以“夸張變形”突出特征與場景,不求比例精準,但求把“事”說清楚、把“情”表到位,多為圓臉、粗身、大手大腳,盡顯勞動者的勤勞樸實。
這幅兼具溫度與深度的作品,自誕生起便屢獲認可。2020年,它從全國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中宣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新年畫 新生活”全國畫展,成為當年如東縣唯一入展的作品;2021年新年,畫作登上《人民日報》,主辦方特意邀請高金梅錄制視頻分享創作理念;此后五年,作品持續受關注,北大文創院主動邀約簽約,將其開發為文創產品推廣;2025年6月,《其樂融融》再獲殊榮,入選“首屆中國鄉土繪畫(農民畫)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其他543件佳作共同展現鄉村生活新貌。
“今年開學,同事拍了教材里的作品給我,我還以為是看錯了?!闭劶白髌啡刖幗滩牡捏@喜,高金梅至今難掩激動。人教版教材作為全國千萬學生的“美育課本”,藝術水準、教育價值極高。正如教材評語所言:“農民畫《其樂融融》構圖新穎、色彩鮮艷、人物形象質樸,表現的是一個大家庭齊聚一堂、共同為老人賀壽的場景。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一家人其樂融融,沉浸在幸福的氣氛之中?!?/p>
校園筑基
以美育心讓本土文化“活”起來
高金梅的成長與如東縣實驗小學的美育土壤密不可分。自2007年加入該校美術組,她便在這片重視藝術教育的天地里深耕不輟。
作為江蘇省藝術特色學校,如東實小始終將“以美育心”為教育理念,構建起多元化美育體系——依據教師專業特長,開設扎染、書法、版畫、泥工、拼貼等十余個美術社團,每周社團課上,孩子們總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盡情釋放創造力。
“高老師是我們美術組的‘高產標桿’,她的作品高效又優質,我們常開玩笑說這跟她‘姓高’有關。”提及高金梅,同為美術老師的周娟滿臉喜悅。在如東實小美術組,這樣的專業氛圍已成常態。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學生作品屢獲全國、省市獎項。本學年,高金梅輔導的學生就拿下如東縣小學生現場繪畫陶藝大賽一等獎、南通市校園藝術節二等獎等。
“看到老師的作品在教材里,我特別驕傲!”縣實小學生曹梓涵的話,道出了同學們的心聲。課堂上,高金梅常以《其樂融融》為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孩子們觀察畫面里的孝道細節,理解傳統美德;帶大家感受農民畫的大膽用色,鼓勵他們用夸張手法創作;結合如東“中國民間畫之鄉”的地域特色,講解農民畫的獨特魅力?!案呃蠋熣f,畫出心里的美好,就是最好的作品。在她的作品里,我看到了在國家繁榮昌盛的時代背景下,人民幸福美滿安居樂業的景象?!睂W生李宥希說,現在她總愛用畫筆記錄校園生活和家鄉風景。
如東縣實驗小學副校長夏小蘭表示,高金梅作品入編教材,是學校美育成果的生動體現,“我們始終相信,美育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而是讓學生在藝術中感受文化、滋養心靈。未來,我們會讓更多本土文化元素走進課堂,讓美育真正‘活’起來?!?/p>
縣域深耕
從“一師一作”到美育生態共筑
教師個體的成績是美育發展的喜人成果,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帶動整個美育師資群體的成長與突破。唯有師資水平整體提升,才能將優質美育資源傳遞給更多學生,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層價值。
《其樂融融》的出圈,背后是如東多年來對美育工作的系統推進?!斑@不僅提振了全縣美術教師的創作自信,更讓如東農民畫這一非遺品牌走向全國?!痹谌鐤|縣中小學美術研訓員馮軍說。
如東是“中國民間畫之鄉”,農民畫作為當地非遺項目,始終是縣域美育的重要載體。多年來,以如東實驗中學美術教師冒孿國牽頭,一批美術教師組成創作群體,高金梅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深耕農民畫創作,作品多次在各級展覽、媒體發表,為本土文化傳承注入活力。如今,隨著《其樂融融》走進全國教材,更多人將通過這幅畫認識如東農民畫,感受其質樸生動的風格。
在推動本土文化與美育融合的過程中,如東縣還探索出了一系列創新路徑。2022年,如東縣博物館與縣教師發展中心聯合成立“博物美育研究中心”,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和美育融合,將“本土生態”與“非遺技藝”納入美育范疇。以“小勺子自然美育(如東)工作站”為例,自2018年成立以來,該工作站聯合環保公益機構,通過“勺嘴鷸教室”“博物美育夏令營”“生態主題畫展”等項目,讓學生在藝術創作中了解南黃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截至目前,工作站已培訓自然美育導師40余名,建立“勺嘴鷸教室”15個,舉辦三屆師生生態畫展,覆蓋學生逾3000人,其打造的勺嘴鷸教室工作坊還兩次斬獲江蘇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我們還啟動了‘藝術教師駐館計劃’,讓老師走進博物館,聯合開發特色美育課程?!瘪T軍介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能在博物館的獨特場域中,接觸掘港老布、貝殼工藝等本土非遺,了解濕地生態、物種資源等家鄉特色,進而建立起深厚的鄉土情懷。
前路探索
破認知瓶頸讓美育照亮成長
盡管如東美育工作成效顯著,但縣域推進中仍面臨現實挑戰。
馮軍坦言,當前社會對美育的認知存在局限,不少人片面地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更狹隘地理解為某個畫種或樂器演奏技巧的學習,忽視了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培育;同時,部分美育教師對自身專業成長的重視程度不足,影響了美育課程的實施質量。
針對這些問題,如東已開始布局新的探索。未來,縣域美育將在縣教體局人才培養“三航”行動指引下,重點圍繞“資源整合”與“教師成長”兩大方向發力:一方面,持續發掘本土非遺資源,結合濕地生態、沿海文化等特色,開發更多融合性美育課程;另一方面,通過“蓬樹計劃”“創作沙龍”“寫生研修”等形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文化認知,鼓勵他們將本土元素與創新理念融入教學與創作。
“美育的核心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瘪T軍表示,從《其樂融融》走進教材,到“博物美育”惠及萬千學生,如東的美育之路始終圍繞“本土”與“生活”展開。隨著更多優質美育資源的整合、更多教師的主動參與,如東將構建起更完善的美育生態,讓本土文化在代代傳承中煥發新活力,讓審美素養成為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