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楊丹 吳文軍)近日,如東縣金其公益志愿者聯合會主席王必春帶領志愿者們來到大豫鎮南坎社區,將《毛澤東選集》的1至4卷和一張王金其烈士的光榮紀念證復印件捐贈給了南坎社區鄉土文化宣傳陣地。這張紀念證是1955年3月頒發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背面信息反映:王金其1940年入伍,生前是老七團二營一排二班的戰斗員,1943年3月犧牲。
“我母親王秀英是王金其的前妻,王金其犧牲時才26歲,母親在他犧牲多年后再婚,生下了我。小時候,光榮證一直被母親擺放在堂屋的柜子上,我叫他伯父。”王必春說。1943年3月,王金其所在部隊在鹽城草堰鎮與日軍遭遇,他爬上屋頂和敵人戰斗,不幸被日軍的炮彈擊中,從屋頂上滾落下來犧牲了。
受伯父光榮事跡的影響,19歲的王必春毅然選擇了參軍,臨行前,他對伯父的光榮證發誓: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在部隊,王必春立過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并獲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銅質獎章。1984年,王必春從部隊回來探親,發現光榮證不見了,代替的是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母親告訴他,原來的光榮證在烈屬登記時不慎丟失了。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時,王必春組織全縣100多名攝影志愿者開展拍攝全縣健在的200多名抗戰老兵活動。他一邊拍攝,一邊尋找原證,但仍然沒有消息。2019年,岳西中學教師胡政海發現淘來的一套《毛澤東選集》里夾了一張烈士光榮證。“當時感覺這張烈士光榮證非常珍貴,便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來。”后來幾經周折,胡政海終于將這張烈士光榮證歸還到烈士后代王必春手中。
收到烈士光榮證后,王必春專程從如東趕到安徽省岳西中學致謝,并和如東縣攝影家協會志愿者們一對一資助了岳西中學五名貧困優秀學生。從此開啟了如東、岳西的友誼之旅。
“希望給予孩子們一些鼓勵,讓他們在學習上有勁頭,也希望他們今后能有一個更好的前途。”王必春說。2023年8月,以王金其烈士命名的如東縣金其公益志愿者聯合會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0多名志愿者加入這一公益組織。面對善心善舉,受助學生不僅更加努力,學有所成,也想以自己的行動傳遞愛心。“從高中起,我就一直非常感謝你們給予我的幫助,感謝你和你的家人。今后我也要成為一個可以幫助他人的人。”今年,岳西中學的學生劉江偉以優異的成績被安徽大學錄取,他透露,自己將來也將這份愛心接力下去,努力成為一個可以照亮別人的人。
當天,捐贈活動后,王必春還帶領金其公益志愿者聯合會的志愿者們看望了94歲的抗日老戰士姜士義,并為他送去了裝裱好的照片。姜士義現居住在大豫鎮農場社區,1945年入伍,曾任縣警衛團參謀處參謀、二營排長,曾參加過丁埝、馬塘、李堡、角斜等戰斗。“十年前,在抗日勝利70周年的時候,我組織志愿者拍攝了全縣200多名的抗日老兵。在抗日勝利75周年的時候,又組織全縣攝影志愿者一起拍攝了健在的70多名抗日老兵。”王必春感慨道,拍攝過程中,他始終被老兵們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