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張予欽 朱宇曄) 初秋傍晚,陽光灑在掘港街道古池社區新建的停車場上,居民劉曉蘭正和鄰居悠閑地散步。“以前這里雜草比人還高,蚊蟲亂飛,窗戶都不敢開。你看現在,多清爽!”她指著整齊劃一的停車位,臉上洋溢著笑容,“最重要的是,孩子晚上下班回家,再也不用繞圈找車位了。這真是改到了我們心坎上。”
今年以來,我縣始終聚焦百姓生活中的“急難愁盼”,以一系列接地氣、惠民生的“微項目”,悄然改變著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的面貌,讓幸福在百姓家門口悄然升級。
“邊角地”再生,盤活的是資源,溫暖的是人心
過去,縣城部分區域存在綠化帶閑置、邊角地荒廢的情況,既影響環境,也未發揮實際效用。與此同時,“停車難”困擾著許多居民。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我縣通過“去密留疏”“微改造”等方式,對閑置低效空間進行提升,在保留綠意的同時,適度增設停車位與公共活動空間。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沉睡”的資源,更有效緩解了居民停車和活動的需求。如今,一批曾經“臟亂差”的角落煥發新生,成為既實用又美觀的便民場所。
“老毛病”根治,疏通的是管道,順暢的是生活
掘港街道鹽垣社區賓東小區建于二十世紀90年代,落水管老化破損,是小區樓棟普遍存在的現象。“每逢下雨,排水不暢、墻皮脫落、墻體滲漏等問題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長此以往,還會影響樓棟安全。”掘港街道鹽垣社區賓東小區網格員汪丹丹告訴記者,經過前期摸排,小區內八十多根老舊落水管被列入更換清單,已經于七月底完成全部整改。
民之所憂,我必行之。今年上半年,我縣啟動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管道維修項目,對老化嚴重的供水管道進行更換,對堵塞淤積的排水管道進行機械清淤和高壓沖洗,清除管內沉積物,同步修復破損的檢查井、井蓋等附屬設施,增設管道標識和警示裝置,有效解決管道滴漏、堵塞問題,徹底解決了居民的“心病”。“現在心里踏實多了,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啦!”居民李先生欣慰地說。
“煩心路”蛻變,鋪平的是道路,安穩的是腳步
道路破損、地磚松動,是許多老小區的通病,不僅影響美觀,更存在安全隱患。今年,我縣將道板維修列為重點民生“微項目”之一,對松動、斷裂、沉降的道板磚進行全面更換和平整處理,并建立了長效巡查機制。曾經坑洼的“煩心路”悄然變身平整的“舒心路”,居民出行更加安全放心。
與此同時,老舊小區墻面、屋頂除危工程也同步推進。通過對剝落墻面進行修復、清理屋頂雜物、更新排水系統,有效消除了高空墜物風險,美化了社區環境。“以前走路總不自覺抬頭看,怕有東西掉下來。現在墻修得牢固,屋頂也整潔了,心里特別踏實,感覺日子都過得更加舒心了。”城中街道三元社區居民徐朝珍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匯聚的卻是濃濃的民生溫度。目前,全縣26項共175個文明城市民生“微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如東正用一項項扎實落地的“小切口”,推動城市“大治理”,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書寫了一份充滿溫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