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王芊懿 吳勝泓)夜幕下的城鄉廣場燈火璀璨,惠民好戲鳴鑼開演;公益課堂內,名師引路,文藝培訓正酣;閱讀書吧里,經典品讀、寫作切磋意興方濃……
自“茉莉花開·藝通江海”文藝直通車駛入如東以來,一系列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文藝活動,將優質文化資源精準送到百姓家門口,讓藝術之光照亮城鄉每個角落,為群眾送去豐盛的精神食糧。
群英薈萃 好戲連臺 點亮城鄉夏夜
臺上,身著寶藍色舞裙的專業舞者隨著韻律舒展身姿,手中的折扇輕盈翻飛劃出優美的弧線。
近日,“茉莉花開·藝通江海”第21屆“蠙城之夏”文化走親射陽專場演出在如東喜潤城廣場上演。女聲獨唱《美麗家園》以嘹亮歌喉,抒發江海兒女對長江、對家園的共同眷戀;射陽評書表演《獻寶》以聲音搭建的文化橋梁,展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今年“蠙城之夏”文化惠民演出于7月22日啟動,每晚7點到9點在縣城喜潤城、文峰大世界、上河印巷三大商圈搭臺,既有傳統的綜藝、戲劇、雜技專場,又匯集縣內優秀業余文藝團隊、行業部門展演;既有縣文化館公益培訓、校外藝術教培機構成果展示,又有兄弟市縣優秀群文團隊文化走親,真正實現“周周有演出,夜夜有精彩”。
城區流光溢彩,鄉村也是好戲連臺。這個月,曹埠鎮舉辦了“和美鄉村 夏夜同歡”納涼晚會巡演活動。舞臺上,根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飲泉民歌小調《紅娘子》改編的《曹埠謠》備受矚目。歌曲旋律明快,歌詞真摯,唱出鎮區的變遷與發展新貌:“從前曹埠分三鄉,散作繁星未聚光。廿五年前合一處,東西綿延四十里長……”這首融合了鄉土記憶的民歌,是最受當地群眾歡迎的保留節目之一。各鎮區立足百姓需求,積極組織“四季村晚”“夏夜聯歡”“納涼晚會”等文藝演出,既邀請名家助陣,也鼓勵百姓自編自演。一場場洋溢泥土芬芳、充滿真摯情感的演出,驅散了炎夏暑熱,點亮鄉村夜晚,一幅城鄉共融、雅俗共賞、生機勃勃的文化圖景徐徐展現。
精準到家 文藝培訓 賦能全民美育
文化惠民,既重在“觀賞”與“歡樂”,也強調“學習”與“思考”。在掘港街道港南社區,“文藝直通車”為社區居民帶來多元藝術課堂:如東雜技團魔術演員丁洋表演“三仙歸洞”“繩剪不斷”等節目,帶領孩子們踏上魔幻之旅;非遺傳承人劉承林講解木雕技藝,以木為紙、以刀作筆,展現刀尖上的絕活;“兜兜爸講故事”主講人高山則借助繪本故事,引導孩子勇敢拒絕校園欺凌,助力品格培養。
“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在縣文化館暑期公益培訓的國學課堂上,學員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齊聲誦讀蒙學經典《笠翁對韻》,大家學習熱情高漲,認真體味詩歌的韻律與智慧。“沒想到家門口就有這么好的課程,比學校教得更深入、更寬廣。我們不為了應試,就是滿足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小學員徐趙淳的奶奶欣慰地說。
縣文化館開設國學、美術、相聲等暑期公益培訓,拓寬群眾藝術視野;縣博物館推出陶藝、雕刻課程,讓傳統手藝煥發新生;各鎮區(街道)廣泛開展器樂、廣場舞培訓……活動形式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持續優化、覆蓋范圍日益擴大,相關部門單位更借助網絡平臺及時發布“文化預告”,依據群眾反饋“量身定制”需求清單,讓各類文藝服務精準契合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向往。
潤物無聲 氤氳書香 涵養城市風骨
“古人沒有空調,如何避暑?”不久前,豐利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讀梅書苑開展“以書為舟漫游盛夏”閱讀活動。從甜碗子到采荷花,從觀錦鯉到碧筒飲……志愿者以趣味問答開場,揭開古人消夏智慧。活動現場,大家輪流分享“近期最佳讀物”,在《三體》的星河中感懷文明的壯闊,在《山海經》的秘境里探尋上古奇詭,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體會精神覺醒的力量,在紅色經典的篇章里重燃信仰的熾熱光芒。翻動的書頁扇起縷縷清風,每一個沉浸其中的身影,都在字里行間尋到了一處獨屬于自己的清涼秘境。
綠蔭濃夏日長,書頁翻動送微涼。依托“茉莉花開·藝通江海”文藝直通車,我縣持續擦亮“扶海書香”“理潤扶海”品牌,深化“全民閱讀+”服務模式,面向青少年、農民、職工等不同群體開展精準化的閱讀推廣和理論宣講。各鎮區(街道)及相關單位積極利用城市書吧、農村書屋等文化陣地,廣泛動員“五老”人員、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組織開展“閱讀伴盛夏”“聽故事愛上閱讀”“述烽火故事 書香護苗心”一系列主題閱讀活動。通過好書薦讀、寫作培訓、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推動閱讀蔚然成風。
如今,扶海大地上文化活力蓬勃涌動,惠民演出、文藝培訓、閱讀推廣、精品展覽、優秀電影放映……“茉莉花開·藝通江海”文藝直通車穿梭城鄉,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核心在“優質”,關鍵在“長效”。如東正通過完善群眾‘點單’、政府‘送餐’的需求反饋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以“精準服務”為筆觸,書寫更多“家門口的文化故事”,讓彌漫滿城的“茉莉”芬芳持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