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楊丹 吳文軍) 近日,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評選結果揭曉,長沙鎮的濱海村脫穎而出,榮獲“全國文明村”。這份國家級榮譽,不僅是一座小村莊的華麗轉身,更展現了濱海村以文明創建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
濱海村是漁業村,位于洋口大道東側,北倚海堤河,與臨港工業區僅一岸之隔,地理位置優越。作為我縣灘涂面積最為廣闊的沿海村,濱海村擁有14多萬畝灘涂,主要以文蛤,紫菜養殖為主,文蛤年產量約1600噸、紫菜年產量約800噸、泥螺年產量約300噸,主要銷往福建、浙江等地,全年產值約3500萬元。近年來,村兩委依托特色主導產業,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的多元功能和價值,采取“生態+”“互聯網+”等方式,有效延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靠海吃海的致富路。
“前年我拿到了3萬多元的灘涂分紅,去年拿到了2萬多元的灘涂分紅。”長沙鎮濱海村村民周萍臉上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訴記者,濱海村主導產業為灘涂養殖。近年來,受消費市場提振,從濱海村灘涂出產的文蛤、泥螺、紫菜、貝類等,深受市場青睞,得到了周邊及縣內外的廣泛贊譽。2023年初,濱海村通過構建“公司+合作社+漁民”合作經營模式實現了股改,在全村參股的熱潮中,她也拿出了一萬元參股,這兩年灘涂的分紅都在兩萬元以上。
從籍籍無名的小漁村,到家喻戶曉的全國文明村,蝶變的背后,濱海村黨總支發揮著“火車頭”的關鍵作用,每月做好面向群眾具象化、分眾化宣傳,組織開展各類宣講活動,通過“文化大講堂”走上灘涂、漁船,推動黨的創新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村里新建村史館、法治文化廣場、志愿服務驛站等場所,結合風俗習慣、重要節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文化文藝活動,做到月有安排、周有活動、常態化宣傳。定期還舉辦移風易俗專場演出,寓教于樂宣傳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并利用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開發具有濱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如海上迪斯科、沙灘風箏、濱海垂釣等。
“在生態宜居方面,村里通過漁民生活空間治理和漁村生態空間治理,將漁業與景觀環境巧妙結合,建成體現沿海風光特點的‘濱海小游園’,形成庭院美麗、道路美觀、河道美化的’三美’村莊風貌,村莊綠化覆蓋率超35%,獲評省‘特色田園鄉村’。”濱海村黨總支書記馬步松表示,文化創建無止境,該村將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村莊越來越有吸引力。
2024年,濱海村的村集體收入為780.9萬元,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直接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農村合作醫療、有線電視、高齡老人保險費用,村集體全包;文化長廊、農村道路、環境整治工程,村集體連年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灘涂收益,全村分紅……一幅宜居、宜業的幸福藍圖,已在濱海村徐徐展開。
“獲評全國文明村不僅是榮譽,更是動力?!瘪R步松說,濱海村將繼續以民為本,將產業興旺與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體推進,讓文明之花在濱海這片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