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袁嘉翊 陳顧)連日來,位于河口鎮錦成村的南通三道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中藥材元胡、貝母的采挖已經接近尾聲。
40多名村民們正搶抓時節,手持小釘耙,坐在小板凳上,在地里輕扒細翻。小釘耙起落間,一顆顆裹著泥土、圓滾滾的元胡便破土而出。這些被刨出來的“金果果”,被小心翼翼地裝入盆里。
綠色種植 道地藥材成搶手貨
“今年,元胡畝產凈收益超過1.5萬元,貝母每畝凈收益可達2萬多元!”公司負責人施慶華蹲在地頭,隨手刨出幾顆剛出土的元胡,沾著泥土的球莖在掌心滾動,“瞧!這些藥材可都是咱們地里的‘寶貝疙瘩’!”
這位44歲的海門人,2014年把家鄉的藥材種植技術帶到了錦成村。貝母和元胡藥用價值高,是常用的藥材。海門種植藥材的歷史已有幾十年,形成了成熟的種植模式。祖輩們的成功經驗讓施慶華有了底氣,但他沒有一味照搬,而是反復研究、觀察、實驗,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種植方式。2017年,他試種的貝母獲得成功。如今,他的種植規模已達200多畝,其中元胡150多畝,貝母近60畝。
“種藥材不能光靠經驗。”施慶華指著地里的藥材告訴記者,和內陸地區依賴人工干預的種植方式不同,他充分利用如東當地濕潤的氣候條件,摸索出“以水控病、有機肥養地”的綠色種植法。“我們在種植過程中,對水肥管控和技術要求非常嚴格,通過精準調控水分防治酸霉病。”
“現在銷售不成問題!”正是因為對品質的執著追求,錦成村產出的元胡、貝母被認定為道地藥材,銷往大型藥材市場,成為藥材市場的搶手貨。
套種輪作 土地生金雙豐收
眼下,元胡、貝母采收工作已臨近尾聲,但基地的土地并沒有閑著。一場無縫銜接的種植“接力賽”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土地即將迎來下一季作物的“入駐”。
“貝母、元胡與其他作物可以‘兼容’,套種模式能讓土地全年‘不歇勁’。我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保持土地肥力,實現了收益雙豐收。”施慶華笑著說,“目前,我們一共規劃了兩塊地。一塊地種水稻,既能控制雜草,又能將稻草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里的有機質;另一塊地種植毛豆、黃豆、玉米等經濟作物,增加收入,每畝凈收益可超過1500元。”
“現在跟著我們一起種毛豆的農戶,總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0畝。”這幾年來,施慶華的套種模式吸引了不少村民的目光。“我們免費給周邊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并進行跟蹤管理提高收益。去年,我們種了具有成熟期靈活,日常管理簡單的毛豆,每畝銷售額在3000元左右,利潤約2000元,今年預計將達到每畝2500元。”
促農增收 全程兜底穩致富
“每年元胡、貝母播種、采挖,用工需求很大,多的時候70多人,平常也要五六十人。”施慶華告訴記者,他優先雇傭附近村民,為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我原來做瓦工,退休后在家沒事干,就來幫老板采元胡,每天能掙100多元,還能學習種植技術。”元胡種植基地里,雙甸鎮村民石太康笑著說,“今年我自己也種了5分地的元胡,以后打算擴種,前景好著呢!”
如今,在施慶華的帶動下,周邊20多戶村民加入中藥材種植的隊伍,總面積達200多畝。這片土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從種子、技術到銷售,老板全程幫我們兜底,跟著干沒有后顧之憂,心里踏實!”雙甸鎮的種植戶葉許生今年30歲,原本從事紡織行業,后來因個人原因離開了該行業,正為未來發愁時,聽聞錦成村有人種中藥材效益不錯,便動了心思。前年,他一口氣種了60畝的元胡,今年元胡喜獲豐收,這讓他信心大增。“你看這品相,拿到市場上,收購商搶著要!明年我還要繼續種,打算把種植面積擴到100畝!”
“只要按照我們的要求種,基本都能成功。種子我們提供,技術、銷售都幫他們兜底,他們只要負責種就行。”施慶華說。
村企聯動 雙向奔赴產業旺
“藥材效益高、市場穩、收入有保障。”憑借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施慶華計劃三至五年,將基地規模從200多畝擴至500畝,以錦成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全力打造集一個集生產、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
“我們一方面繼續鞏固與傳統藥材市場客戶的合作關系,保障穩定的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主動對接藥廠、飲片廠等終端銷售市場,通過直接供貨減少中間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到時候,基地年產值有望突破千萬元,用工需求能達到四五百人。”施慶華說。
這份雄心背后,離不開錦成村的強力支撐。錦成村是農業大村,村里土地1.7萬畝,流轉面積超5000畝,為產業發展騰出了廣闊空間。錦成村黨委書記趙亞華介紹:“借助種植中藥材產業機遇,我們牽線搭橋,促成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深度合作,聯合開展技術革新與新品種研發。將來還要引進新品種,探索發展商機,促進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施慶華透露,他計劃在田間地頭建設實驗室,圍繞土壤改良、綠色種植技術等開展研究,讓科研成果第一時間轉化為生產力,“我們嘗試引進藥食同源中藥材品種,拓展產品線,契合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村里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從政策支持、協調土地、完善水利設施、工人召集等方面,當好“協調員”,做好“服務員”,為企業解決難題,支持企業發展。
“村企攜手,為特色種植注入強勁動力。”趙亞華堅定地說,“下一步,錦成村將因地制宜,立足‘藥材經濟’,延伸產業鏈,助力企業做大做強,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鼓起‘錢袋子’,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