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14231838/2020-01922 | 分類: | 勞動、人事、監察\其他 通知 | ||
發布機構: | 如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 | 東政辦發〔2020〕66號 | ||
成文日期: | 2020-07-22 | 發布日期: | 2020-07-23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稱: | 縣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如東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
各鎮人民政府,各區管委會,各街道辦事處,縣各委辦局,縣各直屬單位:
《如東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已經縣政府第30次常務會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如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7月22日
如東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
(2019-2021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國辦發〔2019〕24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蘇政辦發〔2019〕71號)、《南通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南通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通政辦發〔2019〕112號)文件精神,組織開展我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如東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019年至2021年,共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6萬人次。到2021年底,全縣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28%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2%以上。
(一)突出培訓重點。本輪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主要針對以下群體:企業職工;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青年、城鄉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含殘疾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和城鄉低保對象中的勞動力、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勞動者、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就業重點群體;貧困地區的貧困勞動力、貧困家庭子女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高危行業領域從業人員和各類特種作業人員。
(二)明確實施載體。企業是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體,在職工技能培訓中發揮主導作用。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發揮基礎作用。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依法設立的培訓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組織是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力量,發揮支持作用。
(三)創新培訓內容。加強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和求職能力等綜合性培訓,將愛國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工匠精神、質量意識、法律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安全環保和健康衛生、就業指導等內容貫穿培訓全過程。堅持需求導向,圍繞市場急需緊缺職業開展家政、養老服務、托幼、保安、電商、汽修、電工、手工等就業技能培訓;圍繞我縣重點培育的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循環農業、智慧農業、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設等開展新產業培訓;圍繞促進創業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素質培養、創業項目指導、開業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等培訓;開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等新職業新技能培訓。
二、重點舉措
(四)加強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轉業培訓。
1.鼓勵企業制定職工培訓制度和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企業在職業學校開設訂單班,每班不少于20人規模的,人均補貼最高1000元。支持行業組織、龍頭企業、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活動和職工培訓并幫助中小微企業開展培訓。
2.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參加崗前培訓。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自辦理錄用手續之日起12個月內,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參加適崗職業技能培訓或參加單位組織的崗前職業技能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的,對照《如東縣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鑒定補貼標準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享受“培訓補貼標準”+“鑒定補貼標準”之和的50%培訓補貼,屬當年市場緊缺職業(工種)的按100%享受培訓補貼。
3.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依法參加失業保險且累計繳納失業保險費12個月以上的企業職工,自2019年1月1日起取得初級(五級)、中級(四級)和高級(三級)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參照《目錄》享受“培訓補貼標準”+“鑒定補貼標準”之和50%的補貼,屬于當年市場緊缺職業(工種)的,在此基礎之上再上浮30%。該補貼與省高技能人才緊缺型職業(工種)培訓補貼不得重復享受。
4.開展企業職工高技能培訓。擴大面向職工的技師、高級技師獲證培訓規模,對獲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職工給予獎勵。自文件實施之日起,對于持有中級工以上證書并在我縣企業就業,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滿1年的在職職工,接受更高水平學歷教育取得大專及以上學歷證書,并繼續在我縣企業就業,繳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一次性給予1000元的獎勵。
5.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三年培訓600名新型學徒。對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培訓達到中級工水平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4000元;達到高級工水平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5000元;達到技師水平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6000元;達到高級技師水平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8000元。
(五)加強就業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
1.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農民工“春潮行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專項培訓、“求學圓夢行動”、殘疾人就業援助行動、勞動預備培訓等培訓計劃。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鄉土人才技能培訓。
2.城鄉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學完規定課時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的,可申請享受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鼓勵城鄉登記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在培訓期間給予生活費補貼,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不得享受生活費補貼。
3.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和城鄉低保對象中的勞動力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以及參保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給予一定期限的職業培訓補貼,最長不超過6個月。以工代訓補貼與新錄用人員崗前培訓補貼不可重復享受。
4.對具備條件的勞動者特別是返鄉農民工、殘疾人、退役軍人開展創業培訓,加強創業培訓項目開發、創業擔保貸款、后續扶持等服務。返鄉創業大學生或城鄉失業人員參加創業能力培訓(SYB)、創業模擬實訓、網絡創業培訓和創業者能力提升培訓,可享受創業培訓補貼和獲證獎勵。
(六)提升高危行業領域和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能。將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住建、交通、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或監管的化工、電力、金屬冶煉、環境保護、城鎮燃氣、民爆生產、船舶修造等高危行業企業從業人員和各類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納入補貼培訓范圍,嚴格執行安全技能培訓合格后上崗制度。本縣戶籍失業人員或本縣在職職工參加培訓并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等特種行業證書的人員和參加培訓并取得安管人員考核合格證書的人員給予培訓補貼。
(七)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鼓勵各類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企業或者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支持將符合條件的職工培訓中心評為市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范圍。鼓勵企業與職業培訓學校共建實訓中心、教學工廠,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并按國家規定享受相關稅費優惠政策。支持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專項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可通過職工教育經費提供資金支持,政府按規定加大補助力度。
(八)擴大職業培訓學校培訓規模。支持職業培訓學校大力開展補貼性技能培訓。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職業培訓學校技能培訓工作量可按培訓實際課時量同比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可將職業培訓學校開展技能培訓所得收入的一定比例納入學校公用經費,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在核定職業培訓學校績效工資總量時,向額外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單位傾斜,可根據額外承擔技能培訓的任務和質量適當增核績效工資總量;學校在內部分配時,應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向承擔技能培訓工作的一線教師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
(九)支持社會培訓和評價機構開展培訓和評價工作。大力發展社會培訓和評價機構,將符合條件的納入政府培訓和評價機構目錄范圍。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定期發布政府補貼職業(工種)目錄。支持培訓和評價機構建立同業交流平臺。民辦職業培訓和評價機構在政府購買服務、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公辦同類機構享受同等待遇。
(十)加強培訓基礎能力建設。根據實際對承擔政府補貼培訓較多、質效較好的企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實訓設施設備升級改造予以支持。支持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充分利用職業學校省現代化專業群和實訓基地,給予資金扶持,支撐正常運行。支持高危企業集中的地區建設安全生產和技能實訓基地,將符合條件的納入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范圍。支持企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建設家庭服務職業培訓基地。鼓勵開發殘疾人適宜的培訓項目。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推廣“工學一體化”、“職業培訓包”、“互聯網+”等先進培訓方式。積極配合我省規劃建設集培訓網上學習、信息錄入、信息查詢和監管、信息統計以及培訓補貼申領等功能于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和網絡學習平臺,完善實名制管理功能,逐步將補貼性技能培訓項目納入系統管理。鼓勵勞動者在線學習,建立勞動者技能培訓電子檔案和學分累計制度,學員在線學習課時可按比例計入培訓總課時。加強培訓師資建設和企業培訓師培養。職業培訓學校和培訓機構實行專兼職教師制度,可按規定自主招聘企業技能人才任教。
(十一)做好技能扶貧工作。扎實開展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和城鄉低保對象中的勞動力免費就業技能培訓、經濟薄弱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下,支持我縣職業培訓學校面向中西部貧困地區開展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幫扶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支持我縣職業學校招收中西部地區貧困家庭學生,按規定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等政策。
三、政策激勵
(十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1.將一定比例的就業補助資金、地方人才經費和行業產業發展經費中用于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以及從全縣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提取的3683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項資金在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中單獨建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實現分賬核算、專款專用。其中,各行業主管部門實施的職業技能培訓,符合本次行動列支范圍的,由人社部門牽頭匯總,財政部門進行撥付,保障職業技能提升各項政策落實。
2.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其中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培訓,可用于企業“師帶徒”津貼補助。凡能正常支付職工工資的企業,穩崗返還資金主要用于職工技能培訓等支出。
3.合理安排經費,對職業技能標準開發、技能評價、培訓教材和培訓包開發、復合型培訓項目開發、師資培訓、教學改革以及職業技能競賽等基礎工作給予經費支持,對培訓組織動員工作進行獎補。
4.以上資金除已明確列支渠道的,其余資金優先從行動專賬中列支。培訓補貼標準將視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培訓成本上漲情況進行調整。
(十三)調整完善培訓補貼政策。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參加培訓后取得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培訓合格證書等)的,按我縣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原則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過3次,但同一職業同一等級不可重復享受。其中,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和培訓合格證書必須經我縣行政許可的職業培訓機構培訓獲證才能享受補貼政策。將確有培訓需求、不具有按月領取養老金資格的人員納入補貼政策范圍。對貧困和重度殘疾人以及三、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的培訓范圍可以延伸至其直系親屬,待遇等同于殘疾人本人參加培訓。
(十四)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每年對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執行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督查,同時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專項審計和績效評價。落實監管責任,加強廉政風險防控,規范資金管理,公開資金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對挪用、占用、截留培訓資金和以虛假培訓等套取、騙取資金的依法依紀嚴肅處理。落實容錯糾錯機制要求,突出正向激勵,保護培訓工作中干事擔當的積極性。
四、保障機制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人社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任務分工落實、有關單位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承擔政策制定、標準開發、資源整合、培訓機構管理等職責,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分解工作任務,抓好督促落實, 財政部門負責保障經費和資金統籌管理及撥付。各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好本系統、本領域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做好組織培訓、質量監管和資金審核工作,定期將補貼類培訓數據報送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計范圍為本行業組織開展的補貼性培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加強溝通和信息共享,采取定期會商、聯合行動等方式,協調解決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中的矛盾問題。
(十六)落實任務分工。要把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強化組織領導,明確任務目標,制訂出臺具體貫徹落實舉措,建立工作情況季報、年報制度和重大情況專報制度。將財政補助資金與培訓工作績效掛鉤,加大激勵力度,促進擴大培訓規模,提升培訓質量,確保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有效開展。
(十七)深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放管服”改革。對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實施目錄清單管理,公布培訓項目目錄、培訓和評價機構目錄,方便勞動者按需選擇。大力推動項目制培訓,采取公開招投標等方式購買培訓和評價服務。探索實行信用支付等辦法。建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信用等級評定制度,加強對培訓機構、培訓過程和培訓質量的監管,健全培訓績效評估體系,積極支持開展第三方評估。
(十八)加強技能培訓與評價有機銜接。完善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評價體系,統籌做好通用職業工種、行業特有職業工種技能評價工作。準入類職業工種上崗前必須參加技能培訓及鑒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龍頭企業、行業組織、職業學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評價機構參與開發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牽頭開發行業企業工種崗位評價規范和培訓標準,開發培訓教材和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題庫。支持培訓和評價機構建立同業交流平臺。加強考評員和質量督導員隊伍建設。建立職業技能評價機構信用管理制度和退出機制。推動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鼓勵企業設立首席技師,探索建立特級技師制度。
(十九)加強政策解讀和輿論宣傳。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升政策公眾知曉度,幫助企業、培訓機構和勞動者熟悉了解、用足用好政策,共同促進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加強技能人才激勵表彰和典型事跡宣傳,營造勞動光榮、技能成才良好環境。
此文件相關政策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表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