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14231838/2022-02921 | 分類: | 衛生、體育\體育 通知 | ||
發布機構: | 如東縣人民政府 | 文號: | 東政發〔2022〕15號 | ||
成文日期: | 2022-06-20 | 發布日期: | 2022-06-20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稱: | 縣政府關于印發如東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
各鎮人民政府,各區管委會,各街道辦事處,縣各有關單位和部門:
《如東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如東縣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0日
如東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提高全縣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蘇政發〔2021〕80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我縣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期間,我縣以建設“強富美高”新如東為目標,把發展全民健身事業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如東縣體育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241個行政村室外籃球場提檔升級。全縣符合條件的中小學校的室外體育場地均實現對外開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09平方米。
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蓬勃開展。以“全民健身日”和“南通體育日”為契機,大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成功舉辦如東縣第十二屆運動會。常態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服務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等活動,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明顯增強。
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建成省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達到3613人,全縣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7人以上。縣級單項體育協會(俱樂部)24個。
體教結合機制不斷完善。積極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聯賽。新增籃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箭、擊劍6個項目作為“縣隊校辦”訓練項目,布點至14所學校。認真實施《南通市校園足球改革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南通市(如東縣)青少年校外足球活動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創新舉辦南通市青少年灘涂足球比賽。
全民健身服務業穩步發展。吸引各類資本參與推動全民健身服務業發展,體育休閑旅游業異軍突起,沿海體育休閑旅游逐步成型。健身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城鄉居民健身消費規模和水平明顯提升。
同時,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區域城鄉人群之間發展不夠均衡、公共體育服務產品供給不夠充分、部分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動力不足、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全民健身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四個重要”的新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面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目標任務
到2025年,全面建成與健康如東和體育強縣相適應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完善,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加強。加快形成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設施布局合理、覆蓋面廣、普惠性強的網絡化格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5.0平方米。全民健身服務更加優質,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4.3人。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群眾健身意識不斷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科學健身指導方式方法更豐富,形成線上線下指導互補。全民健身服務產品供給更加豐富多元,人民群眾體質更加強健,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93.8%。推動健身器材制造業轉型升級,體育產業總規模超50億元。
三、重點任務
(一)增量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在城市建設、河道整治、道路建設和老小區改造等規劃建設過程中統籌建設休閑健身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積不低于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體育部門要全程嚴格把關。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將體育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推動鄉村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提升城鄉一體化“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水平。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管理辦法,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定期開展室外健身設施器材檢查及治理行動。推動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提升縣體育中心場館服務智能化水平,優化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績效管理,做好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發揮“平戰”兩用功能,加大對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開放力度,提升場館使用效益。到2025年,新建各類體育公園5個,新擴改各類健身步道100公里。〔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教體局〕
(二)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規范開展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通過“全民健身日”“南通體育日”等節假日,動員和引導全縣各界力量組織開展內容豐富、貫穿全年、覆蓋城鄉的各類體育比賽及活動。繼續打造好“中國·如東風箏會”“省青少年足球賽”“省青少年擊劍賽”“栟茶古鎮龍舟賽”等傳統品牌體育賽事,積極謀劃打造“一鎮(區、街道)一品牌”。辦好四年一屆的縣、鎮(區、街道)屆運會和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運動會。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普及發展工間操、廣播操等系列健身活動。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繼續辦好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會、陽光體育節等活動。支持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校外體育活動基地。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群健身活動開展,打造“百村千人萬戶系列賽”等特色賽事。〔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財政局、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教體局、縣民政局、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殘聯〕
(三)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完善以縣鎮兩級體育總會為樞紐,各類單項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重點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向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延伸。積極引導體育社會組織開展鄉村、社區體育活動和體育志愿服務,發揮體育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助力社會和諧。重點發展群眾廣泛參與度高的運動項目社團,大力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有序推進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明確購買服務項目清單。支持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單項品牌賽事、俱樂部聯賽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賽事活動和培訓,激發體育組織活力。到2025年,每年由體育社會組織發起、參與人數50人以上的體育賽事活動100項次,參與人數3萬人次。〔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教體局〕
(四)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完善國民體質監測網絡,廣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擴大健身指導覆蓋范圍。強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基地的體育健身科普功能,充分發揮各類公益公眾號在廣泛傳播方面的優勢,針對不同人群健身特點,開設線上科學健身大講堂,專題發布各項體育健身圖文、視頻,滿足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群眾健身需求。定期開展送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系列活動。完善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庫,年完成全縣國民體質監測3000人次以上。〔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級機關黨工委、縣總工會、縣衛健委、縣教體局、縣融媒體中心〕
(五)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提質體育器材制造業,大力發展健身服務業,全面激發體育消費潛力,壯大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業態,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推動體育全產業鏈發展。以加快轉型升級和推進自主創新為主線,以實施“協同創新”為戰略,著力完善和延伸產業鏈為關鍵,優化體育健身器材產品布局,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內生發展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提高全縣體育健身器材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強新店健身器材產業園,促進政府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鼓勵有條件企業以單項冠軍企業為目標做大做強做優。〔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科技局、縣教體局〕
(六)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開齊開足體育課,全面推進“一校一品”和“一生一運動項目”建設。加強體育培訓機構管理,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內外體育俱樂部,持續推進少兒體適能和青少年體育訓練“5621”計劃,開展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訓練和指導。〔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民政局、縣教體局〕
促進體衛融合。健全體衛融合聯席會議機制,推廣運動促進健康新技術新方法,發揮運動健身在養生保健、疾病預防和康復治療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打造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運動促進健康機構的建設與運營,提供運動健身、慢病防治、保健康復等服務。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康復科室或開設運動醫學門診。新建2個“健康小屋”,5個“健康驛站”和4個“健康主題公園”。〔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衛健委、縣教體局〕
推進體旅融合。制定體旅融合發展行動計劃,發展戶外體育休閑旅游項目。縣城依托“三河六岸”、鶴鳴公園、特色游園和景觀廊道等發展騎行、健步走等運動項目。依托栟茶古鎮、小洋口省級旅游度假區、外農農漁小鎮做優我縣最美海岸線的騎行探幽、灘涂風箏、“海上迪斯科”、拓展訓練等體育旅游項目,探索開發沉浸式體驗型體育旅游產品,打造如東沿海體育旅游長廊。〔責任單位:各鎮(區、街道),縣文廣旅局、縣教體局〕
四、增強全民健身事業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加強對全民健身工作的組織領導,把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納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推進和考核。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任務、完善監管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二)強化政策保障
統籌規劃全民健身設施用地,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在編制涉及建有全民健身設施項目的規劃過程中征求縣體育主管部門意見。各級政府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股權融資、企業贊助、市場運作等方式,拓寬全民健身建設、管理資金來源。加大財稅優惠政策和政府專項資金扶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三)筑牢安全底線
加強監管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加大對公共體育場館、重大體育賽事活動的安全檢查力度。公共體育場館配置急救設備,確保體育場館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范、應急保障機制。落實重大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防疫指引。落實戶外運動安全管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四)健全績效評估
健全和規范健身信息統計,把全民健身內容納入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單位和文明學校的考核指標體系,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及部門的職責分工。定期開展督查和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各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著力加強基層工作考核,及時發現問題、查找差距,努力推動工作的開展。定期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