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持續協調發展,如東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意見》(東辦發〔2017〕10號)(以下簡稱《工作意見》)。現將該《工作意見》的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目標任務
“十三五”期間,全縣新建成高標準農田67.8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48.51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比突破80%。新建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以項目區為單位達到1%,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以項目區為單位達到1%,新建項目區土地流轉占比達到60%以上。
二、建設原則
(一)堅持規劃先行、整體推進。依據城鎮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空間布局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規劃、農田水利規劃等,合理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和規模,杜絕重復建設或建后拆遷,留足城鎮建設、工業發展空間,以鎮為單位成片推進、規模開發,不留“死角”,快速形成一批連片高標準農田集中區。
(二)堅持資源整合、統籌落實。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項目、省投土地整治項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等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資金,統籌安排,發揮項目疊加效應。
(三)堅持綜合開發、高效實施。實行溝、渠、田、林、路綜合治理,橋、涵、閘、電、站科學配套,綜合運用農業、水利、科技、生態等措施,促進連片規模開發,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規模經營有機結合,開發與利用相互協調,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四)堅持建設標準、規范運行。堅持國家和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與規范,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工程布局,科學安排各類建設內容;堅持工程設計標準,遵循合理、經濟、適用原則做好單位工程設計,既不降低設計標準,又要杜絕“形象工程”,保證各類工程設計科學性;堅持建設質量標準,嚴格按設計要求組織施工,確保工程質量、新增耕地質量;規范項目運行管理,嚴格執行各類項目建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項目運行管理機制,嚴格項目管理、資金管理,強化過程控制,加強監察督查,確保項目和資金安全。
(五)堅持各負其責、整體聯動。堅持縣、鎮(區)、村整體聯動,各相關部門和實施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工作舉措
(一)統籌項目規劃。按照全縣“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以及各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全縣統籌制定“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一是整合部門規劃。整合全縣各部門涉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十三五”規劃,形成全縣“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二是調查摸底。各鎮(區)、村要摸清自身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兩個新增指標資源潛力,建設期超過15年且原建設標準不高的項目區情況。三是科學規劃項目。以村為單元、鎮為單位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推行整鎮、整村連片開發,對建設期超過15年且原建設標準不高的農田,可納入新一輪建設規劃,每年一片,逐年逐片推進,形成規模效應。四是統籌確定規劃任務。根據高標準農田現狀、資源潛力、開發條件確定各鎮(區)“十三五”規劃建設任務。
(二)統籌項目資源。整合全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項目、省投土地整治項目、交通農路項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水利重點縣項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項目、財政“農橋”、三峽移民后扶資金等各涉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達不到高標準農田投資和建設標準的,通過項目整合和加大投入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開發一片,建成一片。
(三)統籌年度計劃。根據各規劃項目適宜性和實施條件,統籌安排項目年度和項目類型,各類項目主管部門分別組織年度項目編報工作,由縣統一下達年度計劃,對達到“兩個1%”的村優先安排。
(四)統籌資金投入。一是加大項目投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力度,在達到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標準的基礎上,每畝增加1000元,用于耕地占補平衡、增減掛鉤土地平整和基礎設施等投入,確保每畝總投入不得低于2500元。二是整合上級項目投入資金。通過資金和項目整合,確保各類規劃項目達到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標準。三是統籌項目資金。縣統一搭建融資平臺,為各鎮(區)進行融資,解決項目建設資金來源。
(五)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爭取上級項目,是完成 “十三五”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根本途徑。縣國土局、開發局、發改委、農委、水務局等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充分利用上級政策,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爭取上級更多的支持;同時,加強項目規劃設計工作,提高項目編報質量,增強項目立項競爭力。
(六)加大項目獎補力度。各鎮(區)項目實施新增耕地其增減掛鉤1%按縣相關文件執行;占補平衡指標1%由市統籌調劑使用,按每畝10萬元標準補助項目建設經費,對占補平衡指標超過1%以上部分,再獎勵5萬元項目建設經費。所有補助和獎勵資金一律到項目村。通過占補平衡、增減掛鉤取得的凈收益(扣除償還借款利息)以及獎勵資金,主要用于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村莊環境整治、建后管護及項目區對外的道路、河道的連接提升及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土地整治、耕地開發支出等。同時,項目實施的所在村可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相關規定對新增投資部分計提管理費用,用于對鎮(區)村開展工作。
(七)加大項目建管力度。一是嚴格建設標準。嚴格執行《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和《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建成高標準農田要達到“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通暢、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建設標準。二是嚴格工程建設管理。各項目鎮(區)是項目工程建設主體、實施主體,要切實加大項目建設管理,認真執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工程質量第三方檢測等管理制度,確保規范運作。三是嚴格檢查監督。加強對項目建設進度質量和指標效益的跟蹤督查,強化過程控制,保證項目進度質量和預期效益的實現。強化審計監督作用,對所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審計,確保資金規范使用。四是嚴格項目驗收。強化縣級驗收,保證驗收質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任務完成。五是嚴格建后管護。項目建成后,要將項目工程管護工作納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范疇,建立建后管護責任制,落實管護人員、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確保將建后管護工作落到實處,保證項目建設成效。加強對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管護,對符合條件的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八)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力度。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相結合。要圍繞我縣優質糧油、果蔬等優勢主導產業建設高標準農田,努力將高標準農田建成優質糧油、果蔬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鼓勵以村為單位,先流轉、后建設,促進土地集約經營,項目村土地流轉面積要達到60%以上。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全托管”、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秸稈綜合利用相結合。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特別是新增耕地要通過秸稈還田有效提高土壤質量。四是綜合利用土方資源。水利部門實施的小農水項目、河道疏浚項目等,要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有機結合。對河道疏浚產生的土方,優先用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廢溝呆塘的填平,以降低新增耕地開發成本。
四、保障措施
《工作意見》的出臺是落實惠民政策的體現,更是有效提升農田建設水平,保障民生的切實舉措。我縣將采取建立組織強化領導、分工合作整體聯動、加強督查強化考核多管齊下的方式,大力度推進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持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