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高玉霞 賈兆亮 孫斌 實習生 顧懿)產業振興先鋒開路,鄉村振興蹄疾步穩。近年來,雙甸鎮石甸社區堅持把特色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起來,積極探索組建新型合作農場,圍繞特色產業做文章,催生新動力、實現新跨越,構筑特色農業新優勢,把鄉村振興“一盤棋”下活。
盛夏時節,走在石甸社區荷藕池邊,滿眼綠色撲面而來,荷葉層層疊疊、錯落交織,粉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零星點綴其中,微風輕拂,搖曳生姿,與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生動美麗的夏日畫卷。
眼前這個荷藕種植項目正是石甸社區希望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引進的新產業。去年,機緣巧合下,石甸社區黨委書記吳曙春結識了荷藕批發商駱先方,了解到荷藕營養價值豐富,市場前景好,便動了種植荷藕的心思。但考慮到規模化種植荷藕不僅需要專業的栽培管理技術,還需要暢通的銷售渠道,而合作社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村“兩委”一班人仔細商討后,決定引入種植能手,將土地發包給有能力、懂技術的第三方進行經營管理。專營荷藕批發的駱先方便成為不二人選,在村里的多方對接和溝通下,駱先方從合作社流轉了300畝土地開始種植荷藕。“駱老板除了種荷藕有一套過人的技術外,他在南通、浙江等地都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由他來種荷藕再合適不過了。”吳曙春說,“種荷藕比我們合作社種糧食收入要高得多,一般種糧食的收入每畝地約150元左右,通過發包種植荷藕,光土地流轉費這一塊就有400元的收入,種荷藕比種糧食每畝實際增加收入250元。”
荷藕種植項目的引進,不僅優化了社區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經濟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發展,而且有效解決了附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我今年60多歲了,現在在駱老板的荷藕田里幫忙,平日里除除草、施施肥……這邊用工比較多,幾乎天天有活兒干,對我來說挺好的,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有一份收入。”石甸社區居民孫夕彬笑著說。
跟隨無人機的視角,從高空俯瞰石甸社區,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魚塘宛如一塊塊玉石鑲嵌在大地上,陽光下,波光粼粼,甚是壯觀。吳曙春介紹,這些魚塘原先由合作社承包給養殖戶養殖龍蝦,由于經濟效益不好,養殖戶退租閑置了一段時間,為了讓這些閑置的魚塘重新派上用場,去年,合作社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將魚塘重新發包給村里的養殖能人孫愛明。在合作社的引導和協助下,孫愛明將目光瞄準了經濟效益高、市場供不應求的鱖魚。“鱖魚養殖面積大約160畝,與其他養殖戶不同的是,我們的魚苗放養密度比較小,每畝只有150尾左右,全部投喂的魚餌,沒有飼料,這種魚品質更高,口味更好,更受市場歡迎。”對于魚塘的發展,石甸社區利慧家庭農場農場主孫愛明充滿信心。
“我們把魚塘發包給養殖戶,每年集體也能增加三四萬元的土地流轉費,接下來,魚塘還將安裝光伏板,對于村里而言,未來又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吳曙春說。
石甸社區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村,曾經也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全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瓶頸。但作為一個純農業村,要想謀發展,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2015年,在參觀學習、實地走訪、多方論證后,村“兩委”率先在全市嘗試“村兩委+”發展模式,在全村范圍內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創辦了由村集體經營的如東縣希望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讓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共同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合作社以種植糧食為主,采取統一供種、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統一管理的生產模式,聘請種田能人及村干部共同負責田間管理和矛盾調解,實現了區域化規模經營。
新的生產方式有效調動起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合作社擁有成員1200戶,流轉土地面積3500畝,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不僅有效盤活了閑置的土地,解決了“誰種地”的難題,而且提高了土地種植效益,實現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戶收入“雙豐收”的目標,但合作社并不滿足于此,一直致力于打破單一種植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此,村“兩委”四處走訪調研,拓寬村域經濟發展新思路,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在種好傳統稻麥的同時,積極尋找特色產業種植、養殖項目,探索稻蝦共養、草莓育苗、西瓜、荷藕等新的生產種植、養殖模式,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穩步走好特色產業種植、養殖“致富路”,合作社先后被評為省級示范社、全國“五百強”合作社。
“2023年,社區村營收入達到162萬元,增幅位居全縣前列。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本村土地資源優勢,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著力打造特色種植、養殖示范點,引領帶動周邊百姓共同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多元化發展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吳曙春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