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動背景與目標
為深入貫徹 “四個最嚴” 指示精神,落實部、省專項整治要求,針對食用農產品存在的違法使用禁(停)限用藥物、常規藥物殘留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問題,開展全鏈條整治。結合本縣實際,力求到 2025 年年底,重點問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根本性好轉,經一年努力,合格率達國家和省定目標。
二、重點整治品種
國家規定品種 :“7 條魚” —— 鳊魚、鯽魚、黃鱔、牛蛙、泥鰍、大口黑鱸、烏鱧;“3 個果” —— 荔枝、芒果、香蕉;“2 棵菜” —— 豇豆、芹菜。
省級規定品種 :“1 棵椒” —— 辣椒;“1 枚蛋” —— 鵪鶉蛋。當地有生產的品種,產地和市場兩端共同整治;無生產的,強化市場把關。
三、集中整治時間
2025 年 4 月至 2026 年 3 月。
四、重點工作任務
生產管理轉型提升行動
清查核對主體信息 :各鎮(區、街道)摸清重點品種養殖主體情況、產地收購商及流向,重點掌握 “7 條魚” 養殖戶的品種、模式、密度、存塘魚情、投苗計劃、預計上市時間等,動態管理,建立基礎信息檔案。
分級分類管理 :將種植養殖主體納入監管網格,種養模式落后、密度過大、抽檢合格率低的劃為高風險等級。對不同風險等級主體實施差異化巡查指導,高風險的專人包保,每周至少巡查 1 次,采收前批批速測。
包保指導服務 :農業農村部門對高風險主體包保服務,落實責任,開展指導,督促落實 “三項記錄” 及合格證制度,產品帶證上市??h農業農村局定期調度工作落實情況。
推進標準化綠色化生產 :按 “一品一策” 要求開展培訓,指導生產。在 “7 條魚” 養殖區推行低密度混養等綠色模式,鼓勵產銷一體化,建 “放心魚” 示范點。
監管檢測能力提升行動
加強基層監管力量 :各鎮(區、街道)按文件要求,以 “四有” 為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提升檢測能力 :加強鄉鎮快檢能力建設,配備膠體金速測設備,開展速測篩查。引導市場設檢測室,常態化速測。組織檢測能力培訓,采用國家標準方法篩查藥物。
產地準出監管提升行動
嚴格上市報備 :“7 條魚” 養殖主落實出塘前 “批批報備、批批檢測”,高風險產品上市提供 “一證一報告”,信息共享。
開展抽樣檢測 :上市前產品按 “用什么藥、檢什么藥” 速測,合格后開具合格證。省級補助經費保障檢測需求,縣級定量監測聚焦不合格主體。
落實合格證制度 :開展宣傳培訓,督促主體檢測合格后出具電子合格證,“7 條魚” 按 “一車一證” 出塘。
強化收儲運管理 :建立協同監管機制,聯合整治,查處違規行為。督促收購商收存合格證,運輸車輛附帶質量證明。
市場準入監管提升行動
壓實市場主體責任 :市場監管部門建市場掛鉤聯系制,督促農批(農貿)市場履行管理義務,依法處置不履行者。
加強入市查驗檢測 :加大監測力度,對不合格產品依法處置。督促批發市場查驗合格證,批批速測無法提供合格證的產品,追溯并通報信息。
加強農產品臨時交易點監管 :協同管理,落實各項制度,取締非法交易,引導入市交易。
強化網絡銷售監管 :加強線上線下監管,督促平臺落實責任,展示合格證,檢測把關,對問題產品下架并報告,追究違規主體責任。
執法效能提升行動
嚴厲打擊種植養殖環節違法行為 :農業農村部門關鍵期執法檢查,查處未落實制度及非法使用行為,強化投入品監管。
加大市場交易環節執法力度 :市場監管部門專項執法,查處違法行為,跟蹤溯源,移交公安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強化聯合執法監管機制 :多部門聯合監管,跨部門協查,聯合執法,加強行刑銜接,追溯責任,曝光案例。
五、工作要求
各鎮(區、街道)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專項整治行動取得實效。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同時,要強化監督考核,定期對工作進展和成效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扎實推進專項整治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