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如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來源: 如東縣統計局 發布時間:2025-03-31 10:54 累計次數: 字體:[ ]


2024年,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緊緊錨定一個目標,持續優化兩項機制,鞏固壯大“三區三力”,深入開展“四個年”活動,全縣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順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高質量跨越趕超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0.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6.25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733.86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590.34億元,增長3.7%。全年三次產業結構為7.4:51.3:4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4364元,增長5.9%。

縣域綜合實力增強。全縣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二十二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在2024年中郡研究所發布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中,如東排名第29位,比上年度前進1位;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百強評比中,如東排名第33位,比上年度前進2位;在稷夏智庫發布的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榜單中,如東排名第36位,比上年度前進1位;在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如東排名第33位,比上年度前進1位。

民營經濟活力迸發。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11211戶,其中新增個體戶8338戶、私營企業285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3戶。年末全縣擁有市場主體136948戶,增長0.02%。其中企業法人31670戶,下降3.4%;個體戶104560戶,增長1.1%。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數占比87.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民營企業產值占比59.2%。新增創業1434人,其中新增大學生創業292人,成功自主創業帶動穩定就業5955人。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共計舉辦109場招聘會,累計參加企業636家,提供24637個工作崗位。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059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03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352人,開發青年就業見習崗位1535個,開發公益性崗位74個。新增專業技術人員23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63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常住人口87萬人,比上年末下降0.1%,其中,城鎮人口53.44萬人,增長1.4%,城鎮化率61.43%,比上年末提高0.88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出生率2.99‰,死亡率12.41‰,人口自然增長率-9.42‰。年末戶籍人口95.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9596人。按性別分,男性46.71萬人,女性48.90萬人。按年齡分,0-17歲8.34萬人,18-34歲12.69萬人,35-59歲35.25萬人,60歲及以上39.32萬人。

2024年末人口數及構成

指 標

年末數(萬人)

比重(%)

年末常住人口

87

城鎮人口

53.44

61.43

農村人口

33.56

38.57

年末戶籍人口

95.60

#0-17歲

8.34

8.72

18-34歲

12.69

13.28

35-59歲

35.25

36.88

60歲及以上

39.32

41.12

#男性人口

46.71

48.86

女性人口

48.90

51.14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48元,比上年增長5.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46元,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67元,增長6.5%。

2024年如東縣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情況表

指標名稱

全體居民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指標值

增速

指標值

增速

指標值

增速

(元)

(%)

(元)

(%)

(元)

(%)

可支配收入

48748

5.5

61946

4.7

31867

6.5

工資性收入

29952

5.8

39151

5.1

18182

6.4

經營凈收入

8594

3.7

7924

3.2

9569

5.6

財產凈收入

3697

0.6

5723

-1.3

1031

2.0

轉移凈收入

6505

9.8

9148

8.3

3085

11.7

生活消費支出

29754

2.7

33744

1.4

24650

4.4

食品煙酒

8655

3.0

9552

0.6

7385

5.1

衣著

2267

3.3

2882

2.9

1492

4.3

居住

3892

1.1

4125

1.6

3611

0.8

生活用品及服務

1914

1.6

2219

4.7

1595

0.4

交通通信

5531

4.3

6792

2.9

3923

6.5

教育文化娛樂

3972

1.8

4382

-3.7

3241

5.1

醫療保健

2225

0.6

2327

3.3

2314

7.0

其他用品和服務

1298

4.2

1465

4.9

1089

3.0

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54元,比上年增長2.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3744元,增長1.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650元,增長4.4%。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13.0%和13.1%。城鄉恩格爾系數分別為28.3%和30.0%。

年末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302臺、熱水器134臺、電冰箱141臺、彩色電視機210臺、移動電話281部、洗衣機124臺、家用計算機73臺、家用小汽車102輛、洗碗機6臺、空氣凈化器(含新風系統)22臺、地面清潔電器41臺。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空調261臺、熱水器108臺、電冰箱135臺、彩色電視機176臺、移動電話255部、洗衣機104臺、排油煙機72臺、家用計算機49臺、家用小汽車74輛、家用助力車160輛、空氣凈化器(含新風系統)6臺、地面清潔電器13臺。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41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數11.47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3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4.98萬人。

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5.89萬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7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9.16萬人。

年末全縣現有備案養老機構35家,擁有各類養老床位總數(含社區養老)1.23萬張,享受尊老金6.9萬人,全年發放尊老金5431.3萬元。年末全縣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對象682人,發放孤兒、困境兒童養育資金1337.51萬元。城市特困人員(城鎮“三無”)71人,下撥供養資金167.39萬元;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五保戶)3977人,撥付和發放特困人員供養金5360.62萬元。城鄉低保5095戶6839人,其中城鎮低保204戶259人,農村低保4891戶6580人,全年發放低保保障金5769.96萬元。全年發放殘疾人補貼1.27億元,其中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4041人,發放1.11億元;享受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4133人,發放1561.58萬元。全年結婚登記2210對。

三、農林牧漁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4.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6%。其中,農業產值74.40億元,增長3.8%;林業總產值0.86億元,增長7.7%;牧業總產值33.68億元,增長1.3%;漁業總產值87.74億元,增長3.2%;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8.17億元,增長9.5%。

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55.08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2.07萬畝,比上年增加0.11萬畝,增長0.1%,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01.74萬畝,增加0.11萬畝,增長0.1%;秋糧播種面積110.33萬畝,與上年持平。全縣糧食產量98.29萬噸,比上年增產0.1%;糧食畝產463.48公斤,與上年持平;棉花產量22噸,下降29.0%;油料產量2.89萬噸,增長3.7%。全年生豬出欄64.41萬頭,下降2.1%;羊出欄28.19萬頭,增長0.3%;家禽出欄3699.91萬羽,增長12.7%。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1.35萬噸,比上年增長4.5%。其中,豬肉產量5.03萬噸,下降2.3%;牛羊肉產量0.35萬噸,下降0.3%;禽肉產量5.97萬噸,增長11.3%。水產品產量34.41萬噸,比上年增長4.0%。

全縣新增大中型拖拉機184臺,聯合收割機76臺,水稻插秧機254臺,旋耕播種機65臺,農機總動力92.89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95.6%。

2024年全縣家禽規模養殖占比99%,畜牧生態健康養殖占比100%。全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1.47萬畝。全年建設農業農村重大項目31個,總投資27.8億元。新增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縣級龍頭企業1家,年末擁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7家。全縣擁有綠色食品獲證企業72家,有效期內綠色食品獲證總數131個,面積30.27萬畝。全縣建成并通過驗收2個綠色優質玉米基地、1個綠色優質西蘭花基地和23個綠色優質水稻基地,累計面積89.34萬畝。全縣有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主體80家,均在淘寶等第三方平臺建設網店銷營農副產品,全年線上銷售達三百萬元電商主體15家。

四、工業和建筑業

年末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42家,其中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69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26.35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長11.4%,重工業總產值增長4.0%。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增長2.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7.6%。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5.7%,營業成本增長6.6%,利潤總額增長12.2%。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

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增速(%)

光纖

億米

324.61

-11.4

化學纖維

萬噸

286.18

 50.9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90.42

-36.7

光纜

萬芯千米

329.42

161.8

水泥

萬噸

88.87

-26.4

飼料

萬噸

58.86

5.1

紙制品

萬噸

44.45

18.3

精制食用植物油

萬噸

21.3

-19.9

大米

萬噸

14.51

-13.4

化學農藥原藥(折有效成分100%)

萬噸

14.15

2.3

億米

7.14

-2.7

萬噸

5.1

2.6

年末全縣擁有資質建筑企業432家,其中特級總承包企業2家,一級總承包企業17家,一級專業承包企業13家,二級總承包企業108家,二級專業承包企業83家,三級及不分等級209家。全年獲得國家建筑工程裝飾獎1項,省優質工程4個,市優質工程2個,省級文明工地21個。全年建筑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8.1%,竣工產值增長1.5%,竣工率20.2%;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755.66萬平方米,增長7.8%;竣工面積1565.55萬平方米,下降1.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968.54萬平方米,下降6.3%。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6%,其中,工業投資下降3.5%,服務業投資增長23.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下降39.5%,民間投資下降0.5%。全縣列省重大項目8個,其中實施項目5個,總投資162.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2億元,已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年末累計完成列統投資64.5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246.2%;儲備項目3個,總投資194億元。全縣列市重大項目25個,總投資171.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6.3億元,已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年末累計完成列統投資46.5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82.6%。

年末全縣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38家。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2.01億元,增長35.1%。商品房施工面積330.88萬平方米,下降11.2%,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32.53萬平方米,下降8.0%。全縣商品房竣工面積22.81萬平方米,下降69.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1.59萬平方米,下降46.8%。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5.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6.0%。

六、國內貿易和旅游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21億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2.36億元,下降3.6%;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9.85億元,下降2.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366.46億元,下降3.8%;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35.75億元,增長1.0%。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下降30.4%,飲料類下降36.1%,煙酒類下降49.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4.9%,化妝品類增長32.3%,金銀珠寶類下降14.4%,日用品類下降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9.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69.0%,石油及制品類下降50.5%,汽車類下降20.1%。

全縣擁有規上文化產業企業195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9.54億元。30個文化產業項目進入省、市、縣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年度累計完成實際投資19.42億元。市級認定旅游服務業新開工項目2個、文化娛樂業新開工項目2個、文化娛樂業新引進項目2個。年末全縣擁有旅游星級飯店4家(其中四星2家、三星1家、二星1家),旅行社6家,4A級旅游景區1處、3A級旅游景區3處,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工業旅游區1個,省級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市級旅游特色村(鎮)3個。

七、開放型經濟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00.91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總值207.76億元,增長9.3%;進口總值393.15億元,增長4.6%。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6個,新批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4個;新批協議注冊外資6.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66億美元,下降41.2%。

全年新增境外投資項目10個,中方協議投資額395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20.6%。全年完成對外直接投資額9217萬美元,增長439.0%;全年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7286萬美元,下降50.2%;新派勞務人員163人,下降53.4%,年末在外勞務人員1087人,增長22.5%。

八、交通、郵政電信業和電力業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48.7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年末全縣鐵路總里程79.688公里。公路總里程3202.708公里,公路密度為184.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3.652公里,一級公路314.150公里,二級公路340.263公里,三級公路215.368公里,四級公路2239.275公里。航道總里程778.96公里,其中等級航道7條,里程200.76公里,等外級航道578.2公里。擁有內河碼頭99家,泊位156個,岸線長度12344.44米。擁有出海航道2條,其中15萬噸級爛沙洋北水道航道長40.9千米,7萬噸級爛沙洋南水道航道長24.8千米。洋口作業區自然岸線總長7.1千米,碼頭岸線總長19.4千米,擁有8個沿海碼頭泊位,全年船舶流量556艘次,港口貨物吞吐量1108.83萬噸。洋呂鐵路北漁至東灶港段、洋通高速二期、黃海二橋全面建成,順利通車。

年末擁有城市公交、客運班車、旅游客車353輛18096座,擁有營運貨車5216輛69279噸,運輸船舶115艘48918總噸。全年完成公路運輸客運量366.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33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1187萬噸,貨運周轉量23.6億噸公里;水路貨運量481萬噸,貨運周轉量36.54億噸公里。海洋鐵路如東站全年發送旅客50473人次,到達旅客41232人次;栟茶站全年發送旅客25451人次,到達旅客22739人次。

年末全縣機動車保有量30.06萬輛,比上年末增加0.9萬輛。其中,大中型車輛1.01萬輛,增加0.05萬輛;小型車輛23.01萬輛,增加0.51萬輛;新能源車輛1.97萬輛,增加0.58萬輛;摩托車4.07萬輛,減少0.23萬輛。

年末全縣擁有郵政公司1處,郵政局所47處,縣級快遞共配中心1個,郵件處理中心1個,郵政投遞場所14個,其他快遞末端網點約150個。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全縣快遞企業投入智能配送無人車12輛、實施運營線路11條。全縣光纖寬帶用戶占固定寬帶比重達到100%;電信、移動、聯通等三大運營商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72億元,比上年增長5.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5.99萬,比上年末減少0.58萬戶,下降10.6%;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99.77萬,新增3.43萬戶,增長3.6%;互聯網寬帶用戶數46.1萬,新增2.5萬戶,增長5.7%;全縣新建基站543個,實現主城區、重點園區及主要節點5G信號全覆蓋,農村地區從自然鄉鎮及周邊區域向一般農村區域延伸覆蓋。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08.8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7.49億千瓦時,增長10.5%;第二產業用電量81.9億千瓦時,增長14.1%,其中,工業用電量81.47億千瓦時,增長14.4%;第三產業用電量7.69億千瓦時,增長13.6%。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1.8億千瓦時,增長17.0%。

全縣擁有發電裝機容量740.85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562萬千瓦,占全縣總裝機容量的75.9%,光伏發電、熱電發電、垃圾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150萬千瓦、25.8萬千瓦、3.05萬千瓦,占全縣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分別為20.2%、3.5%、0.4%。全年全縣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量共計158.12億千瓦時,上網電量151.7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5.7%。

九、財政、金融

全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05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稅收收入57億元,下降1.0%。主要稅種中增值稅實現22.84億元,下降10.6%;企業所得稅實現11.1億元,下降5.1%;個人所得稅實現2.58億元,下降32.1%。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8.5億元,比上年下降6.1%。公共財政支出繼續向民生傾斜,民生投入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0.65%,其中,衛生健康支出16.9億元,下降8.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6.28億元,下降21.3%;教育支出26.77億元,增長0.1%。

全年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存款112.36億元,年末存款余額2324.2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1%,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525.13億元,比年初增加153.60億元,增長11.2%;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566.62億元,比年初減少0.21億元,下降0.04%。全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213.46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2189.2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8%,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17.56億元,增長12.8%。

年末全縣擁有財產保險機構14個,全年財產險保費收入9.11億元,比上年增長7.0%;賠付金額6.88億元,賠付率75.6%。年末擁有人壽保險機構21個,全年人壽險保費收入23.63億元,比上年下降5.9%;理賠給付及其他各類給付4.52億元。

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3.99億元,比上年下降30.2%;提取公積金15.19億元,增長9.7%。全年實繳職工人數87842人,減少11145人。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年專利授權量3053件,比上年增長33.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211件,增長120.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2.22件,增長29.8%。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4543件,增長29.7%。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10家,通過省級貫標績效評價9家。九九久科技、中天科技獲評中國專利優秀獎;泰禾化工、中天電力光纜成功立項市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項目。全年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05筆13.51億元。

全年2家企業獲省質量信用3A級企業,2家企業獲省質量信用2A級企業,39家企業獲省質量信用A級企業;2家企業獲“江蘇精品”產品認證,江蘇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六氟磷酸鋰產品獲得省試點首張碳足跡標識認證。2家企業獲第三屆如東縣縣長質量獎;全縣設立企業供應鏈產品質量監測點12家。年末全縣擁有企業首席質量官1314人,比上年末增加139人。

中天科技高端光電傳輸材料及器件產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被評定為省優秀標準化項目。27家企業完成標準創新型企業(初級)自評。全年全縣69家企業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2個、國家標準20個、行業標準24個、全國性團體標準48個,并發布實施。

2024年在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榜單中,首次躋身第20位。年末全縣擁有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27家,完成產值915.66億元,比上年增長5.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3.1%。新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凈增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人數13人。完成技術合同累計登記輸出(含涉外)成交額77.01億元。新增科創項目187個,比上年增長27.2%。完成當年實付5萬元以上的有效產學研合作項目數157項。

年末全縣擁有建制幼兒園60所,在園幼兒10079人,其中省優質園53所、市優質園3所、合格園4所。小學48所,在校生29148人;初中23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1680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91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0206人,其中四星級高中3所、三星級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806人。2024年,中職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省賽獲高職組二等獎1個,中職組一等獎3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11個;市賽獲一等獎8個、二等獎14個、三等獎24個。參加省創新創業大賽獲二等獎4個、三等獎1個;市創新創意大賽獲一等獎5個、二等獎12個、三等獎21個。參加第十屆“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金獎第一名;在2024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第二屆建筑工程識圖技能大賽國際邀請賽中獲一等獎2個;在江蘇省大學生航空模型挑戰賽中獲一等獎3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個;在第二十六屆江蘇省美容美發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2個。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縣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0.51平方米,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鄉村覆蓋率100%。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鎮(區、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家,博物館1家。圖書館藏書量55余萬冊,借閱人次99萬,外借冊次118萬。擁有文物保護單位27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處,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4處、縣級22處。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9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市級11個、縣級30個,各級代表性傳承人79人。全年在省級以上發表、參賽和參展作品83件,獲國家級獎16件。

全年組織舉辦大型文旅活動20余場(次),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200余場;創新實施“館校共建”,服務9500多人次。如東縣創新藝術團等2個團隊獲評2024年度江蘇省優秀群眾文化團隊;洋口書苑等2個單位獲評2024年度江蘇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掘港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等3個單位榮獲2024年度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國家級非遺《跳馬伕》亮相江蘇衛視春晚、參加市“龍騰江海過大年”新春民俗巡游活動。

年末全縣擁有衛生機構46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9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機構1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4016張,執業(助理)醫師2287人,注冊護士2185人。累計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236個。

全年成功承辦省級以上體育賽事6項次、市級體育賽事7項次,舉辦縣級體育賽事21項次。完成23個健身點的室外健身器材的新建更換,新建10片室外乒乓球場、6片籃球場及2片足球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5.4平方米。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1.35億元。

十二、城鎮建設和環境保護

2024年縣城區實施“三河六岸”、“鶴鳴公園”兩個PPP項目,其中“三河六岸”進入運營期第二年;完成1個污水提質增效達標示范區建設;市政項目建設8項,其中續建項目2項,新建項目6項,可新增市政道路3.296公里;完成建設濱河公園新增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1.85%。全縣完成新造林面積1816.8畝,其中新增造林146.1畝,更新、退化林修復造林1670.7畝。

全縣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為:二氧化硫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4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46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25.8微克/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顆粒物及細顆粒物年均值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為88.8%。全縣國考、省考以上、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Ш類比例達到88.2%。城鎮區域環境晝間噪聲平均值為52.2分貝,交通干線晝間噪聲平均值為60.6分貝,均符合國家環境噪聲質量標準。

注:1.公報中發布的2024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別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數據統計范圍不包含通州灣代管村居。

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根據江蘇省科技廳和江蘇省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發布<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2018修訂版)的通知》(蘇科高[2018]86號)進行統計。

5.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6.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房地產投資統計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

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8.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進行了修訂。

9.本公報中,就業、創業、農業、建筑、旅游、開放型經濟、交通、郵電、財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戶籍人口、社會保障、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等相關數據均來源于部門提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二区| 伊人成色综合网|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国产91久久综合|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和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婷婷久久综合|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导航| 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 91超碰碰碰碰久久久久久综合|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丁香婷婷色五月激情综合深爱|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电影综合网站色www|